攝護腺癌高雄

現在位置:首頁 > 攝護腺癌高雄

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,近年來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均呈逐年增加之情形。近二年國內每年有超過一千位攝護腺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,民國89年攝護腺癌的死亡率已躍升至國人男性癌症死亡疾病之第八位。民國68年國內僅有98位攝護腺癌新病例,84年已上升至884位,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達7.2人/十萬人口。89年有635人因攝護腺癌死亡,死亡率為5.59人/十萬人口。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 ~ 75歲之間,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,經由早期的診斷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,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0%左右。

  攝護腺是男性的重要生殖器官之一,與泌尿系統緊密連結,它是一個很小的腺體,負責分泌精液中的液體部分。
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、直腸前面,外形像核桃,圍繞著尿道,尿道是將尿液由膀胱帶至陰莖外的導管;射精時,攝護腺所分泌的精液會經由小孔進到尿道壁中。
攝護腺由三葉組成,外層覆有被膜,兩側為精囊,精囊為一對囊狀腺體,負責分泌精液,精囊下有輸精管,輸精管會將精子帶離睪丸,睪丸則專門製造精子,同時也製造睪脂酮,用來控制攝護腺的生長及功能。

危險因子是指會增加個人得到癌症的因素,擁有這些因素並非一定會造成癌症,而是在統計上與個人得到某一癌症有正相關的因素。對攝護腺癌而言,年紀是其中一項因素,年紀越大,得到攝護腺癌機率也越大,攝護腺癌病例有75%是年紀大於65歲的人,小於60歲的病例就只佔有7%,攝護腺癌病患平均年紀為72歲,種族是另外一項危險因子,非洲裔美國人是美國所有種族發生率最高的,為美國白人的三倍之高,相對的亞洲裔移民者攝護腺癌發生率最低;家族遺傳也是重要因素,例如父親或兄弟有攝護腺癌病史的人,其機率為一般人的10倍以上發生率。

研究人員更近一步調查賀爾蒙、遺傳因子、飲食、環境及其他生活型態轉變等等與攝護腺癌的關係,例如一些國家(如中國、日本人)的低脂肪飲食習慣,只有少數人被診斷出為攝護腺癌,然而當他們移民至美國,其下一代有較高的發生率。研究人員也研究男性結紮與攝護腺癌關係,有些研究顯示結紮會增加攝護腺癌的發生率,但也有研究顯示並沒有相關性。

攝護腺癌高雄生長緩慢,多數人並無明顯症狀,當症狀出現時,通常是類似良性攝護腺腫大(如排尿困難、流量小、常有強烈尿意、血尿、排尿時有灼熱感)。當癌長出攝護腺體侵入鄰近組織時,有時會擴散至鼠蹊部的淋巴結,可能因而經由血液或淋巴液系統轉移至全身。攝護腺癌常轉移至骨骼,尤其是脊椎骨,因此骨頭痛也是攝護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。

對於局限性(早期)的攝護腺癌,其手術切除腫瘤的結果相當好,適合採用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。但有骨盆腔淋巴轉移的攝護腺癌,手術後的結果則較差,多數學者不主張施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。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應該只適用於有可能被治癒之攝護腺癌,且其手術後病患之存活時間可超過使用其它治療方式。因此,病人的年齡及其預期餘命是手術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。

一般建議適於手術之病患,其預期餘命應大於十年。手術治療的禁忌症包括手術危險性高之病患,如嚴重之心臟血管疾病、肺功能不良、有嚴重出血傾向或血液凝固疾病、淋巴結或骨轉移、以及預期餘命小於十年者。

  手術最好在攝護腺切片6 ~ 8週後或經尿道攝護腺切除手術12週後,如此可以避免因發炎反應造成周圍組織的傷害,若要做神經保存手術亦較容易。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的方式包括恥骨後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、經會陰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、以及腹腔鏡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等,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狀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。

  至於手術所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則包括出血、直腸輸尿管受傷、閉孔神經受傷、尿失禁、性功能障礙、膀胱尿道接合處狹窄、傷口感染、尿液滲漏、血栓靜脈炎、及淋巴囊腫等,在治療前醫師會為您作詳細的解釋。

資料來源:百度百科